随着医学知识的深入普及,自我药疗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尤其在大城市,这一人群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大,从而推动了药品零售业、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而医疗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诊治费用的高居不下也是促进其演变的主要动因。
自2001年以来,我国连续7次核定了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已经调整了目录中近1100种药品售价,降低了近1000种药品的价格。尽管如此,我国用药市场不断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2004年国内典型城市样本医院药品购入总金额约达201.83亿元,较2003年的 158.1985亿元增长了27.58%.这主要是进口、合资药与国产药降价比例不平衡、医院药房品种结构与患者承受能力失调所致。
而备受百姓关注的抗感染药物仍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药物之一,从而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药品购进总额大增
纵观我国药品市场,仿制药品从数量上占据了主流,原研发药(含专利药)虽然只占药品数量的5%,但其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2004年的近25%左右,在进口、合资药品的引擎下,市场份额得到迅速提升,从2004年全国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用药结构看,抗感染类药物以26.54%的市场份额继续居首位,可以说在现阶段甚至在相当一段时期,抗感染药物仍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另一方面,按照大、中型医院用药统计数据推算,2004年药品购进总额超过了900亿元,较2003年增长约26.8%,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而随着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医药领域的高消费仍是患者的一块心病。
从2004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分析中可见,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消化系统及代谢药以及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等五大类药物所占整个医院用药的份额仍高达80%以上,这五大类药物2004年下半年购入金额同前一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11.82%(见表1)。而从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来看,2004年6月国家对24种抗感染药品实行降价,并在7月1日之后,实行处方药单轨制售药,医院购入药品金额同比上半年增长了 11.76%,全年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比2003年净增约10亿元(见表2)。
抗感染药物仍是“当家花旦”
2004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全身用抗感染用药的前10个品种用药金额为27亿元,已占全部抗感染用药的50%,头孢菌素仍是抗感染类药物中的主要品种,前10个品种中占了该大类销售量的一半,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头孢类药物从原料药到多种制剂的发展很快,从生产到应用都有了长足进步,换代产品、复方制剂和新释药技术不断成为市场中的新贵。虽说在药品连续降价,以及抗生素率先实行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抗生素已转入调整期,但是仍为销售舞台上的“当家花旦”,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已从上年的第2位跃升为抗感染用药的领军品种,而半合成青霉素复方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从上一年的49名跃至第31名,排在全身用抗感染药的第9位。
在抗感染药物市场的竞争中,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仍以其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排在前10名之内。被挤出前10名的是头孢克洛,而克林霉素从原来的第7名后退到第10名。
β-内酰胺类领跑市场,“沙星”为主力
2004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抗感染前10个药品中,β-内酰胺类以品种过半数和66%的用药金额占据了主流市场,居于首位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 1995年在我国上市的品种,自1999年开始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2000年进入到百名排行榜的第9位,随后在市场中一路飙升,2003年在全国16 城市样本医院用药中居第2位,2004年终于摘得桂冠,全年用药总金额5.71亿元,同比增长了55.14%,形成了复方药物逐渐吞噬单一制剂的市场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合资企业的产品占了该品在样本医院用药量的一半以上。
左氧氟沙星曾一度在医院市场中蝉联魁首,而2004年仅以4.58亿元的成绩名列第二。医院市场中的主要品牌是:江苏扬子江药业的“左克”、北京双鹤药业的“利复星”,与来立信、洛威、裕力兴、可乐必妥、京必妥新等品牌产品一道占据了95%的市场。该品在医院和零售市场全线增长的情况下,也推动了原料药产量的增长,2004年上半年,原料药产量已达226吨。在原料药增长的带动下,输液制剂成为了该品的热点剂型,2003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6倍,已达 3056万瓶,占喹诺酮输液总量的36%,由阿拉宾度同领药业、四川科伦、新昌制药厂、双鹤药业4家占据了总量的八成。可以说药品的良好疗效、适中的价位,是该品市场发展的动力,现已成为深受欢迎的抗感染药物之一。
面对2004年全球医药市场的低迷,惟有中国市场出现20%以上的增幅。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在调整药价的时候,合资和进口药品的高价位规律也必须打破。进一步对药价作全面的梳理调整,不但可以改变同品种药价悬殊的现状,或许可以改变“以药养医”这个顽疾,这也是顺应民意、符合国情的事。